鐘南山痛斥藥價虛高 呼吁建立藥品專賣制度
發布日期:2018-02-05 瀏覽次數:12408
同一種藥品只要換個名字或在包裝上稍作變化,投入市場后“身價”便倍增。23日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辦的“科學精神與實踐”講座上,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痛斥這種致使藥價虛高的“把戲”。
許多常用藥經常換名字或包裝,以致他這個干了45年的醫生,也弄不懂這些冠以“新藥”頭銜的藥品,到底與改裝前有什么不同。
與這種走馬燈似的改頭換面相對應的是,“現在藥品審批和流通環節極為混亂”。他介紹,在目前的藥品市場,同一種藥只是稍微換個包裝,搖身一變就成了新藥,就能有十多個到幾十個不同的名稱,單價也從幾角錢到幾十元不等。僅羅紅霉素這樣一種司空見慣的藥品,全國不僅有50多個品種,而且單價從1元到30多元,價格差達30倍。
鐘南山認為,各種“內容”相同的“新藥”能拿到生產批號,與監管新藥生產批號的部門監管不力有關,藥價虛高還與當前藥品招標只單純以價格高低為衡量標準密切相關。
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,2004年,我國藥監局受理了10009種新藥申請,而美國同期僅受理了148種。難道說我國的新藥比美國多66倍?
他解釋,由于藥品收入是醫院收入的“大頭”,一般占到其收入的50%,因而醫院在藥品招標過程中一般也會追求其利潤最大化。正是在這種招標只單純以價格為標準的機制下,因價錢便宜,一些劣等藥、假藥也趁機順利進入醫院。
對此,鐘南山認為,要想真正扭轉目前藥價虛高局面,應迅速改變藥品完全市場化運作模式,即借鑒煙草專賣的方式,通過建立專門的藥品專賣制度等形式來控制藥品銷售渠道,從制度上規避藥品生產企業、藥品經銷商與醫院的直接聯系。而國家只將生產交給市場,鼓勵藥品生產企業的自由競爭,開發并生產出各類高質量藥品。
他說,藥品實施專賣制度,既可使醫院改變目前以藥養醫的不良現象,回歸到靠服務求生存的良性循環中,又可最大程度地使臨床用藥與醫院的直接經濟利益脫鉤,真正使臨床實現安全用藥。(柯進 朱俊剛)